【博览财经研报】受“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影响,A股、港股上那些与“基因”故事有关的个股、板块,都随着上蹿下跳。
这次“编辑部的故事”,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
相关板块、个股,还有继续讲下去的可能吗?
对此,笔者认为,这次“编辑”过的炒作行情,大概率是不可能持续的,但就整个基因、生物产业链来说,作为整个“产业升级”大战略当中的关键一环,仍然是中长期投资的关注焦点,值得投资人持续跟踪!
但此次被基因“编辑”过的行情,俺们还是别玩了……
一个“理工科”的故事,已经被上升到“文史哲”的高度,这已经无关“编辑故事”究竟对相关行业有无“科技红利”,而是这种“设计婴儿”的“大胆探索”,已经变成了“没有良知的人类实验”……
在这种背景下,相关“编辑故事”将更多受到来自“政策合规、道德压力”等方面的严厉约束,短期内,无论基因科技究竟有如何“好故事”,估计都难以凝聚市场的炒作预期。
在铺天盖地的“否定、质疑、谴责”浪潮之下,股市上那些粘上毛比猴还精的快刀手,估计早已“获利了解,抽身离场”了……
炮轰、调查、报案……
26日,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刷屏,吃瓜群众被“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疾病预防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所震撼,但是医学界的专家却对该项研究颇为质疑,逾百名科学家发表联合声明,对其进行“炮轰”。
26日深夜,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回应称,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27日,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总经理程珍对e公司记者表示,医院怀疑贺建奎报告作假,已经向警方报案。
27日晚,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就“基因编辑婴儿”消息发表声明称,高度关注此事,坚决反对任何个人、任何单位在理论不确定、技术不完善、风险不可控、伦理法规明确禁止的情况下开展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
此前,科技日报向国家卫健委了解到,目前我国对此类研究采取备案制,需要到相关网站进行备案,但贺建奎所进行的这项基因编辑婴儿手术并未备案。
而南方科技大学形成如下意见——
一、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副教授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
二、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
三、南方科技大学严格要求科学研究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和遵守国际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学校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待调查之后公布相关信息。
解决了可行性再考虑合理性的“先斩后奏”,是不负责任的
中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研究员李劲松表示,“对生殖细胞进行强行突变,是非常危险的”!他说,在基因编辑中,采用不同方式会产生不同后果,被编辑的基因有些功能可能消失,但也可能产生一些新功能,这是现在的技术手段还无法完全控制的;
“就这样贸然诞生两个小生命,她们完全没有自主选择权,这是对她们的生命与健康的极端不负责任”。
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但是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
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6日报道,华裔科学家、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发明人之一张锋呼吁全球停止利用他发明的这一技术来"制造"基因编辑婴儿。
张锋在其声明中称:基于现有的技术,我赞成停止对胚胎的编辑。
张锋表示,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尚处于发展初期,研究风险大于益处,他支持全面停止对胚胎基因的编辑。
同时,他对此项研究缺乏透明度表示“非常担心”。
2015年,国际研究协会称,没有“拟申请(项目)适当性的广泛社会共识”,对任何与生殖相关的基因编辑都是不负责任的。
“解决了可行性再考虑合理性的‘先斩后奏’,只是不负责任。”
北京市律师协会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玲向证券时报·e公司表示,这两个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给法律、伦理、道德等出了一个大难题。
刘玲表示,从法律伦理上来讲,假如基因编辑实验失败,又如何处理错误基因的婴儿?婴儿长大如果要繁衍后代,其自身特殊基因可能影响后代人类基因,那么,他们结婚生育等民事权利是应当保障还是限制?
此次试验并没有新的贡献,新闻噱头大于技术贡献
此前关于AI失控的那则新闻:在智能对话机器人项目,两个聊天机器人发展出了人类无法读懂的语言。对于人类自身的改造,风险可能还不像失控的机器人,所谓“拔掉插头”就可以停止了。
还有人指出,我们已经可以有效阻断艾滋病毒的母婴传播,这项研究不仅必要性值得商榷,而且还可能带来风险。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张新年则质疑该项目程序涉嫌违法。张新年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批准和许可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在基因测编辑领域立法还存在一定空白,相关概念没有明确,比如基因编辑后的胚胎是否属于人体,是否可以发展至胎儿降生等。
清华大学全球健康及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对媒体表示:对健康胚胎进行CCR5编辑是不理智的,不伦理的;CCR5编辑不能保证100%不出错之前,是不可以用于人的;HIV感染的父亲,和健康的母亲,100%可以生个健康和可爱的孩子,根本无需进行CCR5编辑。
此外,本次试验对象是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婴儿并未编辑成功,也是令人担忧的另一因素。
就这个案例来看,根据美联社的报道,这次的双胞胎里,至少有一个没有完全编辑成功,也就是说这个孩子没有获得真正的抗性。没有抗性,却还要遭受了编辑过程以及脱靶风险,这意味着这个实验还是有相当的安全和伦理问题。
从技术上来说,此次试验并没有新的贡献,新闻噱头大于技术贡献。近年来被发现用于编辑基因的技术CRISPR-cas9,多用于治疗成人的致命疾病。但编辑精子、卵子或胚胎是不同的,这种变化可以继承。在美国,临床应用是不被允许的。
或许正因如此,深圳市卫计委表示,将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
伦理管理:仅限于14天内的胚胎,研究后销毁,不能出生
媒体报道显示,一个医院是否有权批准这一涉及人类生殖和基因改变的重大研究,值得讨论;而且,即便一个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可以批准此类试验性临床治疗,根据惯例,也要上一级部门批准。
但目前的信息是,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并未收到这样的报备,更谈不上批准。因此,这一研究可能存在伦理监管的重大失误、失察和失职。
在理论上,这一研究也有伦理缺陷,即团队违背目前国际上主流医学界对基因编辑胎儿的约定俗成(不成文法)和成文法。对于人类胚胎,目前国际上的伦理管理是,可以研究,但仅限于14天内的胚胎,研究后需要销毁,更不能让其出生。
即便走在世界人工生殖技术前列的英国,目前法律也不准许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生。现在,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出生,说明中国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是这后面的伦理基础却显得空虚和不坚实。
现在研究中透露的结果已经让人担忧:在有关试验中,只有超过44%的胚胎编辑有效。这也意味着,这一基因剪刀CRISPR/Cas9具有很大的不可靠性,可能脱靶。
具体到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上,就有可能对编辑CCR5基因(靶基因)脱靶。而且,脱靶后,即便当时能检测出来,也可能会浪费很多的胚胎,给病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但是,如果不能当时检测出来,到婴儿长大后,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遗传病或危及其生命。而且,基因剪刀CRISPR/Cas9的脱靶现象已经为中外大量研究所证明,估计为40%-70%。
另一方面,对于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还有一个重大的理论陷阱,即选择修改CCR5基因是否就可以完全避免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T细胞。
对人的研究发现,具有CCR5基因变异的群体固然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比例较少,但在动物试验中不具有这一效果。而且,即便是人,也并不意味着CCR5基因变异能确保百分之百不患艾滋病。所以,建立在改变CCR5基因之上的基因编辑婴儿是否能完全预防艾滋病,也需进行更多的检验。
基因编辑婴儿:法律明确禁止,各国共识“不得用于妊娠”
2015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以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和《科学》杂志随后均发表评论性文章,呼吁科学家们暂时不要进行人类胚胎DNA编辑的研究。
有分析称,此次基因编辑婴儿的成果未在任何学术期刊上发表,这意味着该研究并未经过任何同行评议的通过。港大艾滋病研究所所长陈志伟于告诉澎湃新闻,对于没有科学论文正式发表的消息,不应当“胡乱宣传”。
原卫生部在2003年7月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明确规定“禁止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配子、合子和胚胎进行基因操作”。
可见,不以生殖为目的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研究是可以进行操作的。
2003年12月,由中国科技部和原卫生部制定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明确规定可以以研究为目的对人体胚胎实施基因编辑和修饰,但必须遵守14天法则。
“14天法则”是指该指导原则第六条,明确规定:进行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必须遵守以下行为规范:
(一)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
(二)不得将前款中获得的已用于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它动物的生殖系统。
也就是说,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等技术、在研究范围内获得的人类胚胎,“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
可见,贺建奎这项以生殖为目的并进行了一个妊娠周期的试验研究,已经违反了法律。
此外,一些行政法规也明确禁止此类技术应用在临床研究上。《关于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第二条规定:“医疗机构禁止临床应用安全性、有效性存在重大问题的医疗技术(如脑下垂体酒精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疼痛),或者存在重大伦理问题(如克隆治疗技术、代孕技术)。”可见,在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未确立的情况下,基因编辑技术是禁止进行临床研究的。
以上内容为转载内容,用于投资者教育非商业用途,图片或文字与本公司立场无关,如认为涉及内容侵权,请联系本公司进行删除。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