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财经分析】时机非常巧合。就在12月1日晚中美峰会举行的同时,加拿大与美方“狼狈为奸”绑架了孟晚舟。
从美国率先发动贸易战,中国始终要求不打贸易战的前提看,此次中美峰会的“共识”显然对中国方面较为有利,虽然前景充满不确定因素。
但美国也有意找回“面子”,此次看来是在拿华为祭旗。正如此前中美就贸易战进行过多次谈判,面对北京的坚决态度,华盛顿却在场外拿中兴通讯开刀。
博览财经要强调的是,中国面临的是一场非常复杂的博弈,我们不仅要坚定,更要拼智慧。华为这件事,美方绝对是在恶意找茬,试图用美国的法律体系整华为。那么现在不是中国政府出手与美国竞赛流氓手段的时候,华为应首先认真同美国打一场法律战争,争取在法律上驳倒美方的所有指控。
华为如此谨慎、守法的公司,决不可能恶意违反美国对伊出口的禁令。美方的所谓证据一定是漏洞百出的,华为有在美国法律体系下打赢这场官司的充分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应与美方通过外交管道严正交涉,让美国充分了解构陷华为将产生的恶果,并采取必要手段对美施压。
中国在对美问题上现在非常克制,但这决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力量。刚举行中美会晤并达成共识,落实共识是中美共同的大局。抓孟晚舟是对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的严重破坏,这不符合特朗普总统的政治利益。如果美方粗暴坚持错误做法,逼中国释放力量,那么华盛顿最终会后悔的。
此次事件或在中美贸易战争的基础上,引发中美通信战争。美国怀疑华为违反对伊制裁等,向其他国家销售产品,目前正就此事展开调查。此外,美国以网络安全为由,不仅限制华为的设备和智能手机进入本国,而且还向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同盟国施压,阻挠他们使用华为设备——
英国电信(BT)将在两年内将华为设备从其核心4G网络中剥离,以使其移动电话业务符合一项内部政策,即把这家中国公司的设备限制在电信基础设施的外围。
世界各国政府对华为设备进入其关键的国家电信基础设施越来越警惕,尤其是在它们准备举行5G牌照拍卖之际。5G是一种超高速服务,支持新一代数字产品和服务。
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已采取行动,以安全为由禁止使用这家中国公司的5G设备。英国秘密情报局(SIS,通称“军情六处”,即MI6)局长警告说,英国必须决定是否效仿。
欧洲另一个大国德国也出现了对华为、中兴等企业的反对声音。德国预计在2019年初开始5G招标,路透社报道一些德国官员正在努力最后一搏,将中国华为、中兴等企业排除在招标范围外。
一旦英德两国对华为中兴说不,则可能引发多米诺效应,导致整个欧盟国家开始追随这两国叫停中兴与华为在本国的5G业务,这将使得华为、中兴等企业在欧洲的业务遭受巨大损失。
在此之前,美国、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已经开始正式拒绝华为中兴参与本国的5G项目建设。
1月份,受美国国会施压,美国电信公司AT&T与中国华为公司的合作搁浅,而特朗普政府则主张美国5G建设国有化,意味着美国已经开始对华为、中兴等企业参与美国5G项目亮出红灯。
8月份,澳大利亚政府以国家安全问题为由,禁止华为与中兴,参与澳大利亚5G网络建设。澳大利亚媒体称时任总理特恩布尔早在半个月前就已经向特朗普表达出将取消华为、中兴参与本国5G项目的意愿。
11月份,新西兰政府紧随澳大利亚,以保护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华为将其设备接入该国5G网络,成为最新一个对华为采取行动的国家。
新西兰紧随美国与澳大利亚之后拒绝了华为参与本国5G网络建设
在这些国家对华为中兴5G计划抵制的背后,美国扮演了重要角色。《华尔街日报》11月份报道,美国政府正在展开一项不寻常的行动:以国家安全为由,试图联手盟国封杀、弃用来自华为的产品。美国官员也在11月前往欧洲各地警告人们不要使用华为设备。
10多年来,英国电信和英国其它电信运营商基本上把华为设备排除在其网络的“控制平面”——即包含客户活动和个人资料等敏感信息的核心——之外。
英国电信于2005年与华为签订一项协议,成为中国境外首批使用华为设备的公司之一。次年,这家英国电信公司承诺,将把华为设备排除在可能出现潜在安全问题的核心之外。但英国议会201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英国情报机构仍对这家中国制造商的设备进入该国电信网络感到担忧。
实际上,美国政府一直担忧,华为的技术实力强大,极有可能扩散至其他领域。未来,华为很有可能凭借其品牌和技术积累在美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届时,美国本土企业将面对毁灭性的冲击。
博览财经注意到,安全问题和专利问题是目前华为进驻美国市场两大主要阻碍。这两大问题不解决,华为在美市场的开拓进程将会一直受到美国政府和及其他厂商的阻挠。
2003年1月,全球领先的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思科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东区联邦法庭对华为提起控诉,称华为在多款路由器和交换机中盗用了其源代码,不仅产品与思科雷同,还侵犯了他们至少5项专利。最终,华为停止销售路由器。
2007年6月7日,国际贸易委员会签发'排除高通公司芯片和芯片组以及包含高通公司芯片的所有手持无线通信设备,包括手机和PDA'的进口美国有限排斥令,导致华为等众多使用高通公司芯片的手机和PDA产品被拒于美国国门之外。
2013年,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报告称,华为等手机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此后,华为在美的运营商网络业务陷入瘫痪。
此后近5年的时间,华为在美一直如履薄冰。
直到2015年9月,谷歌发布了由华为代工的Nexus 6P手机,外界才普遍认为,其开始进驻美国市场了。随后,华为开始在美小面积铺货。
2016年8月,AT&T发布5G设备供应商名单,华为名列其中。但事实证明,喜悦总是来得快去的也快,几周之后,在与美国国会议员会谈,AT&T最终放弃了华为。直到目前,华为在美的市场也一直没有打开。
但华为5G在遭“围剿”之下,仍然拿到了全球22份商业合同!
特朗普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动“点穴战”?
最新报告称,去年,华为的电信市场份额从2016年的25%增加到28%,取代爱立信成为第一名,也是唯一一家份额获得增长的设备供应商。
不过,这样的体量依旧扣不开美国的大门。
2012年以后,Verizon 和 AT&T 等美国主要运营商一直回避华为,只有一些规模较小的电信公司愿意使用华为的通信服务和设备,但这些公司大部分都接受美国联邦政府补贴,今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一纸令下,阻止接受联邦政府补贴的电信运营商使用被认为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危险的供应商,直接将苗头对准华为。
2018年8月,美国签署《国防授权法》,正式禁止美国政府雇员使用华为和中兴等中国企业的关于用户数据查看和传输的设备和技术。该法案有效期为两年。
除了美国外,其他国家也瞄准了华为,特别是华为的5G技术。不久前,澳大利亚政府也宣布禁止华为参与本国5G网络的建设,并表示出台禁令的原因是“没有能够找到降低本国数据风险的技术安全控制措施”。接着,新西兰紧随其后,禁止华为参与该国下一代移动数据网络建设。
美国政府正试图给华为施加更多压力。上周,《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政府正试图说服盟国的移动运营商避免使用华为的设备。
华为似乎面临被“围剿”的局面。
华为徐直军在接受CNBC采访时回应:“我们将依靠我们自己,依靠我们的好产品,依靠我们的优质服务。即使某些国家不选择我们,我们也没有问题。但我相信世界各国政府的智慧。我相信他们肯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5G到来,引起人们对网络安全和间谍活动的担忧。但实际上,5G技术比目前最高的移动互联网标准4G更安全。徐直军说,5G更安全的原因之一是,这种技术加密数据的方式非常先进,以至于黑客需要一台“量子计算机”才可能侵入。
5G背后带来的经济效益一直是各国都关注的焦点问题。
今年4月,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CTIA)发布了一份名为《Race to 5G》的报告,报告中称,欧洲在2G领域领先世界,日本在3G领域领先,美国在4G领域处于领导地位。未来,中国5G有领先的趋势。
基于频谱和基础设施政策、产业投资和政府整体支持,报告对全球10个无线市场发达的国家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排名,以比较目前5G的准备情况,以下是排名结果:
从排名中可以看到:中国之所以处在第一梯队,得益于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和政府的支持。
2020年是行业5G全面推进商业化的目标年,中国几乎每家电信运营商都已承诺在这一时间表前实现这个目标。所有主要无线运营商都进行了大规模的5G试验,并致力于5G商业发布,同时政府也开放了大量的中、高频段频谱。
报告还给到了一份在前几代(3G、4G)中失去无线领先地位的“量化”影响:以欧洲为例,欧洲拥有最先进的2G网络,在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和手机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诞生出了诺基亚这样的2G手机巨头,整个产业从中获得了切实的经济利益。并且,欧洲在2G时代的领导作用为当地带来数十万个就业岗位和数十亿美元的经济影响。
但是,随着2G被3G、4G取代,欧洲逐渐失去领导地位,导致大量失业和当地电信硬件和软件行业的急剧萎缩。
欧盟委员会负责数字经济和社会的发言人所说,“在移动设备行业,我们在2008年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但由于我们还没有做好大规模部署4G网络的准备,欧盟失去了几乎全部的移动电话市场份额。”
尽管欧洲国家在投资5G方面做出了初步努力,但在5G竞争中,它们被第一梯队的竞争对手远远超过。
美国在部署2G和3G方面落后于其他国家,这导致经济优势向其他市场转移。随着4G的出现,美国的无线产业抓住了这个重新夺回无线领导地位的机会。由于美国在2010年赢得了4G的竞争,为美国的无线产业带来了超过470万个工作岗位,每年为经济贡献4750亿美元。
一旦5G竞争失利,很可能会对美国的无线产业和更深远的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也是美国政府将华为排除在外的背后深层原因。
因此,报告中呼吁,中国在5G的布局上咄咄逼人,如果美国不尽快发布更多的“中间频段”,中国将赢得5G的竞争。
以上内容为转载内容,用于投资者教育非商业用途,图片或文字与本公司立场无关,如认为涉及内容侵权,请联系本公司进行删除。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