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财经分析】中国央行公布金融数据显示,中国11月金融数据表现分化:新增人民币贷款、社融双双环比倍增且超出预期,但M1、M2等货币供应指标依旧疲弱,M2持平今年6月创下的历史最低增速,M1环比接近腰斩,创2014年1月来最低增速,进一步接近负增长。这可能会短期冲击市场预期,但整体风险不大,因为这种“极低速增长”本身是在政策调控下形成的,随着“去杠杆转向稳杠杆”,金融数据大概率会逐渐呈现出相对平稳的走势!
具体数据如下——
中国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5万亿元人民币,预期12000亿元,前值6970亿元。
中国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52万亿元人民币,预期13340亿元,前值7288亿元。
中国11月M2货币供应同比8%,续创今年6月创下的历史最低增速,预期8%,前值8%。
中国11月M1货币供应同比1.5%,创2014年1月来最低增速,预期3%,前值2.7%。
中国11月M0货币供应同比2.8%,预期3%,前值2.8%。
……
其中最引起博览财经关注的是,2018年11月,M1创下了1.5%的同比低增速,直追2014年1月的1.2%。
M1进一步大幅回落,同比增速从两年多前的>20%下滑至11月的1.5%,再度加剧M1可能出现负增长的担忧。鉴于M1增速已经放缓8个季度,货币流通速度可能趋缓。市场上有观点开始担忧,若货币流动速度放缓,提振总需求所需的政策调整力度就会更大。如果不及时引导,物价下行的预期往往会自加速,为未来稳增长和稳市场带来更大挑战。
对此博览财经认为,从具体数据的构成与历史演变情况看,这种风险不算很大,当前M1的“极低速增长”,有政策调控的原因,也有统计数据的因素,有关方面对此仍然是“相对可控”的!
究其原因,博览财经认为,2017年以来严厉管制地方政府举债,遏制非标,于是资金被回笼,M1增速回落。到了2018年,持续的回落,刚好又叠加高基数,于是形成了一个极低的增速。
我们按照2018年10月底的数据来分析(11月底的数据尚未发布完毕)。10月末,M1同比增速为2.7%(而M2为8%)。
第一,M2的来源。2018年10月末比2017年10月末的这12个月期间,M2共增加11.5万亿元,其中,个人贷款派生了7.2万亿元,对公贷款派生了8.1万亿元,同时其他渠道却回笼了4.1万亿元的M2。其他渠道主要是银行表内投放非标、非银、委外等。很显然,今年信贷其实是给力的,只不过金融去杠杆太猛,其他渠道被压降,大幅回笼了M2。
第二,个人贷款并不必然形成个人存款,因为个人借款人领到钱,最后可能拿去买车买房,或者参与其他投资或消费,货币不停流来流去,永不眠,最后在2018年10月末刚好沉在某企业的活期账户上,即计入M1。同样,企业拿到的贷款,也可能拿去发工资,形成了个人存款。不管怎么流,反正这12个月期间新增的11.5万亿元的M2,最后是有6.3万亿元是增在个人存款账户上,2.1万亿元增在企业定期账户上,仅有1.2万亿元增在企业活期账户上。
所以,M1只可怜巴巴地增加了2.7%,即1.4万亿元(企业活期+M0)。
第三,这12个月,企业部门通过银行信贷或发债给银行自营,一共从银行那里领到7.9万亿元,但同时,却要偿还4万亿元左右的非标等(银行表内投放非标、非银、委外等,一大部分是最终投给企业的),最终全年存款仅增加3万亿元,分别存在定期、活期账户中。日常经营中还会把钱付给个人部门,当然也会从个人部门收到钱,但这两者似乎恰好相抵消,实现平衡。
个人从银行那获取信贷8.1万亿元,通过消费、投资付给企业的钱,刚好和从企业那领到的工资相抵消。然后,还有一部分用于投资证券或理财,形成了非银存款约1.6万亿元,最后还留下了6.3万亿元的存款。看来,虽然过得挺不容易,老百姓的钱包其实还是鼓起来的。
结论很明显:金融去杠杆,尤其是非标的回笼,让企业没留下太多存款。
那么,非标主要投给谁的?业内经验,七成投向平台公司,其余一大部分投向地产公司。于是,结论就更明显了:2017年以来,政府开始管控违规举债,很多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或城投公司开始少借钱或偿还一些非标、贷款,从而拉低了M1增速。
结论已经比较明确,2015年以来流动性泛滥,地方政府的平台、城投从信贷、非标大量融资,获取了资金,放在存款账户上(而且不差钱,直接放活期),直接导致了M1增速畸形地高。2017年以来,开始严厉管制地方政府举债,遏制非标,于是这些资金被回笼,M1增速回落。到了2018年,持续的回落,刚好又叠加高基数,于是形成了一个极低的增速。
以上内容为转载内容,用于投资者教育非商业用途,图片或文字与本公司立场无关,如认为涉及内容侵权,请联系本公司进行删除。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