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财经研报】孟晚舟获得保释,有关华为法律战进入到新阶段!而就整个A股市场而言,真正的考验则刚刚开始!
中美峰会刚给市场一剂“定心丸”,美、加又联手制造事端来搅扰市场预期,就在大伙都盯着“能否保释”的时候,什么“11月金融数据冰火两重天”啊,A股成交量“极度萎缩”啊,“道指期货大涨逾200点,中概股盘前普涨”啊,又开始频繁的搅扰市场预期。
12月11日,上证指数成交额仅为854亿元,创出2016年1月7日熔断以来新低。截至11月28日,沪深平均市盈率水平为13倍,深市为21倍,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现象。估值处于低位,客观上为大资金、大机构进场创造了条件。因此,虽然在11月中旬的回调当中,部分资金获利离场,但在指数调整到位后这些资金有望重新入场布局,还是那句话,该抄底就抄底,甭被阶段性的反复迷惑了大趋势。在此前的研究当中,笔者曾经明确指出,12月大概率是个“各种信号相继被考验”的时期,行情的波动性可能会有所提升,无论是国内的宏观政策的转变、落地、落实,还是国际上中美贸易、全球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收缩等,都会有阶段性的结果。
也因此,各种市场预期也就会逐一被拿出来“体检”,看看究竟是否符合预期,而就在这种“预期检验”的过程当中,行情的波动性也就会有所放大。
从12月上旬的行情走势与国内外相关政策、经济动向变化看,A股市场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个阶段性的运行框架——
1、行情运行区间相对“有限”,虽然上方一直在承受外部风险的冲击,与国内宏观面经济增速下行、市场内各类减持、解禁等负面压力,但下方始终获得了来自国内“稳定性政策”的托底,而类似5G、科创概念等高科技产业政策,则反复给市场提供炒作热点;
2、在这个“相对有限”的框架内,随着各方面的政策、消息相继在遭遇“检验”,各种市场预期都将在“兑现”或“失落”之间,形成各种冲击,短期行情走势的波动性,也就随之呈现出“反复折腾”的迷踪拳状态,使得相当一部分投资人预期混沌,而对未来的不确定,也就带来了成交量萎缩,如果叠加年底“资金面的回笼”等因素,所谓的“成交量极度萎缩”也就不难理解。
而恰在这种背景下,跟踪大资金的动向,也就成为观察行情大趋势的一个“参照系”,只要大资金还呆在市场里,一般投资人也就不必对短期行的情波动忧心忡忡。
笔者坚持认为,10月19日的底部是得到市场认可的,无论是从指数上看,还是个股上进行分析,都处于低位。比如截至11月28日,沪深平均市盈率水平为13倍,深市为21倍,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现象。估值处于低位,客观上为大资金、大机构进场创造了条件。
因此,虽然在11月中旬的回调当中,部分资金获利离场,但在指数调整到位后这些资金有望重新入场布局,还是那句话,该抄底就抄底,甭被阶段性的反复迷惑了大趋势。
……
那就来看看机构投资人的动态——
首先,10月有逾900亿资金借道ETF抄底。
今年以来,股指虽然持续走低,但ETF的规模与份额却出现双增的格局,而今年认购ETF基金的大多是保险、券商以及信托等机构投资者。
数据显示,8月份沪深ETF净申购份额为80.56亿份,9月份净申购份额为71.59亿份。
10月份A股大幅下挫,沪深ETF净申购份额高达228.08亿份(数据显示,10月有逾900亿资金借道ETF抄底),是9月份净申购份额的3倍还多。
由于8月份至10月份A股处于下跌走势,因此机构投资者对于ETF的申购呈现出越跌越买的态势。
笔者认为,机构投资者大举认购ETF,表明机构投资者认为在2500点至2700点的区间,其投资的安全边际较高,也是对于市场处于低位的一种认可,如果投资者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出发,是完全有可能抄到底的。
其次,10月股基份额单月增8.8%,创近5年新高。
据中基协数据,10月份股票型基金份额和净值规模均实现了环比增长,其中份额规模环比增8.8%,达7355亿份,创近5年新高。当月新成立股基规模约506.6亿份,和594.93亿份的总增量相比,还有近90亿份的净申购。
第三,今年以来,有统计数据显示,外资净流入A股市场的资金超过3000亿元。
总结
整体来看,当前A股估值处于低位,客观上为大资金、大机构进场创造了条件,10月19日的底部是得到市场认可的,因此,虽然在11月中旬的回调当中,部分资金获利离场,但在指数调整到位后这些资金有望重新入场布局,还是那句话,该抄底就抄底,甭被阶段性的反复迷惑了大趋势。
以上内容为转载内容,用于投资者教育非商业用途,图片或文字与本公司立场无关,如认为涉及内容侵权,请联系本公司进行删除。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