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财经研报】11月9日,央行发布《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面对当前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局势,相比于二季度的报告,三季度报告在对未来货币政策、防风险举措、汇率政策等多方面表述都有重要调整。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报告根据最新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政策用词描述进行了全面调整,特别是针对“杠杆”的用词方面,几乎未有提及“去杠杆”与“防风险”,说明目前货币政策的调控重心发生重大转变,金融监管的基调已从严转松。
具体来看一下本次报告相比于二季度有哪些重大调整:
1、货币政策方面:
首提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替换以前的“有效性”表述,提出要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和机制。
“针对性”,更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有效性”更强调政策的实效和结果,相比解决融资难问题,或许用“针对性”更贴切,如银行对民企的帮扶,而“去杠杆”或更适用“有效性”,这是政策重心变化引起的用词变化。
2、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
新增“增强利率调控能力,进一步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传导,推动利率体系逐步’两轨合一轨’”表述,预计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有新动作。
博览研究员觉得,增强利率调控能力并不一定是要在市场化改革上更进一步,而是为后续可能降息打好政策的提前量,打开政策的调控空间。
3、汇率政策方面:
报告认为,前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年化波动率为4.2%,较2017 年明显提升,汇率弹性增强发挥了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 的作用。
不过,在展望下一阶段汇率政策时,新增“在必要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表述,相比于二季度,未提“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这或许意味着下一步央行将出台更多稳汇率举措。
未提“市场”,很显然是在强化央行在公开市场调控的措施和力度,特别是在人民币空头非常嚣张的背景下,不论是喊话还是操作都必须在力量与气势上震慑住对手。
4、金融市场体系改革方面:
新增“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强制度建设, 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表述。
新增“聚焦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表述。说明高层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之高,这也与近期一系列稳定市场预期政策的密集落地相呼应。
三角形支撑框架与激发市场活力,都是针对资本市场的重要提法,货币政策作为重要一角以及统筹方,自然是要把重大会议的精神贯穿与执行报告之中,这是对政策的上通下达,也是具体执行的起点。
5、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不再提“坚定做好结构性去杠杆工作”,二季度所提的“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和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积极化解影子银行风险,稳妥处置各类金融机构风险,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等防风险表述也不再提及,说明去杠杆进入稳杠杆阶段,强监管政策也将边际松动。
去掉“去杠杆”的表述是本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最大亮点,也是响应最近的中央最新会议精神指示,之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没有提及“去杠杆”和“房地产”,这是在经济下行、民企融资难和资本市场下跌背景下最重要的政策转变。
6、在展望国内经济时,新增“需关注内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分析:
报告不回避当前经济所出现的错综复杂的局面,认为受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及需求端“几碰头”等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此次报告还特别指出当前国内经济面临的两大主要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一是外部不确定性可能对出口产生滞后影响,二是基建投资增速下降,企业利润增长放缓。
7、评价过去一段时间货币政策操作:
报告特别指出,过去一段时间,央行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前瞻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经过过去一段时间的政策调整和支持,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较为稳固”,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信贷结构继续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反驳了市场关于“央行投放的资金都淤积在银行体系”的观点,认为央行投放的资金基本上全部传导到了实体经济。
总之,在四季度,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发生了非常重大的转变,“去杠杆”转变为“稳杠杆”,全力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重点解决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平仓危机,金融监管从严转松,货币政策也将在放松的路上,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潮正在来临……
以上内容为转载内容,用于投资者教育非商业用途,图片或文字与本公司立场无关,如认为涉及内容侵权,请联系本公司进行删除。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