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财经研报】13日央行公布的10月新增信贷和社融数据大降超预期:
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970亿元,预期为8,620亿元;
10月末M2同比增长8.0%,预期8.4%;
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288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716亿元。
10月新增贷款创一年新低,社融增量环降七成至逾两年低点。虽然数据很难看,但这正是10月高密度支持民企的政策组合拳陆续打出的背后原因,肯定是决策层感知到了微观经济的寒冷,才重拳出击支持民企。
而10月信贷数据也印证了经济需求骤冷,包括新增贷款都是以短期贷款为主,且企业贷款不足成为拖累10月新增贷款的主因。新增企业贷款拖累了信贷数据,而中长期企业贷款较去年同期继续出现-1000亿的较大负增长,表明宽信用效果有限。
10月新增信贷分部门看,居民部门为主要贡献。居民部门贷款同比增 1135 亿元,而企业及其他部门则减少近 639 亿元。居民部门的贷款中,短期贷款为主要贡献,1135 亿元的同比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贡献了1116 亿元,而中长期则仅增 20 亿元。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乏力,意味着当前居民购房意愿可能降低,未来房地产销售及房价可能承压。
企业方面,短长期贷款均减少,票据融资仍为主力。企业短期贷款同比减少1021 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减少 937 亿元,但本月票据融资较去年同期增 1442 亿元,票据仍为当前企业贷款的主要贡献,而短期贷款的减少或受到票据融资的挤出。整体来看,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同比减少显著,说明当前信用扩张仍存在困境。
目前看来,并非是银行不愿意借,而是企业不愿意贷或者说不必要贷,因为需求端掉得很厉害,企业都在断臂求生,因为新订单不旺,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动力不足,因此,贷款的需求也不旺盛。目前应该是到了从“主动去杠杆”到“被动去杠杆”的过程,而且被动去杠杆有非常强的惯性,导致数据降得很厉害。
社融规模数据大幅低于预期,同比减少多达4,716亿,除信贷小幅增长外,其它各项融资工具规模均在下滑,以表外融资下降为主,充分表明实体融资需求仍在急剧萎缩。其实,9月社融总量数据剔除地方债的影响已经在大幅下滑。
不过,随着支持民企融资提高到“政治任务”的高度,估计银行放贷会进一步松动和扩张,而且这个变动会很快在信贷数据中体现,特别是地方债这一块,估计会再次大幅反弹。
博览研究员认为,10月信贷数据最多只能看成是经济增长的同步指标,而在10月份强力政策干预下,明显政策指令效应还来不及在数据中显现,相信11月份的信贷数据就会有一个大幅度的反弹,因此,10月信贷数据不需过分看重其负面影响,目前来看,更像是一个来不及反应的滞后指标。我不敢说经济增长会马上反弹,但11月信贷数据出现超预期增长应该没有什么悬念。
想想央行行长易纲强调的不搞去杠杆“一刀切”,银保监会对银行业提出的“一二五”目标,以及各部委积极响应化解民企股权质押风险的举措,和地方政府掏出真金白银的纾困措施,今年后面两个月新增信贷不来个井喷还真对不住人。
我不觉得超低预期的10月信贷数据会对A股大趋势产生什么大的影响,那已经是过去时,而政策的真正发力是从11月开始的,据悉现在全国的高铁建设项目陆续审批上马,总金额甚至超万亿,这些钱从哪里来?在哪里体现?肯定是以货币信贷为主要形式,这才是市场所真正预期的。
联系刚刚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10月信贷数据这么难看,估计准备中的降准、降息可能提前出击。这个数据出来对监管的刺激也会比较大,如果这样的数据持续两个月,信心可能都没了,肯定要出政策,降息或者其他政策出台都是有可能的。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提到实体的中长期融资成本还是在上行的,所以降息必要性也是存在的,特别是降贷款基准利率。
话说,央妈刚学会前进档(去杠杆),就马上要转弯掉头了,这脚刹还没刹住,又要踩油门了,这通操作后,车子朝那个方向还真不知道,但只要不翻车,来个及时性的应急响应也是必需的。
以上内容为转载内容,用于投资者教育非商业用途,图片或文字与本公司立场无关,如认为涉及内容侵权,请联系本公司进行删除。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