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财经分析】本周末最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的消息,一是“中美均确认在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二是,中国决策层密集的会议、讲话均在强化自身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而上述变化的一个宏观背景就是,越来越多的信号显示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堪忧!作为例证之一,10月,卡特彼勒全球销售增速较年初增速“腰斩”,这被视为全球经济晴雨表,这预示着全球经济前景黯淡。卡特彼勒股价大跌就像煤矿中的金丝雀,提醒着投资者周期性衰退即将到来的危险。
恰在此时,中美这两家全球最大“单一经济体”,似乎都在“彼此竞争”之外,突然间出现了新的“共同敌人”,二者又找到“消弭分歧、联手应对”的最大“利益共识”……
中国持续强化“改革开放”力度
1、11月1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宝贵经验,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会议强调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会议指出,40年实践证明,越是环境复杂,越要保持战略定力,把得住大局,看得清方向,站得稳脚跟,担得起风险。我们要加强战略研判,既谋划战略性改革,也推动战役性改革,通过改革来释放内需潜力、激发经济活力、培育增长动力。要营造好改革开放社会氛围,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坚定全社会改革信心。
2、1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新加坡讲座”和“通商中国”发表《在开放融通中共创共享繁荣》的演讲。李克强称,中国改革的力度只会越来越强、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欢迎外资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压缩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快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人民币汇率完全可以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3、李克强同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举行第六轮中澳总理年度会晤,李克强称,中方欢迎澳方优质产品进入中国;中国将持续放开市场准入,打造对中外企业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希望澳方为中国企业在澳投资兴业提供非歧视、公平的环境;中方愿同澳方共同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
中美密集进行“高层接触”
商务部:中美经贸领域高层接触已经恢复
有媒体向商务部“求证”:此前有很多报导说刘鹤副总理和美国的财长姆努钦通过电话,能否确认这一消息,是否能确认刘鹤副总理和姆努钦交换了中方愿意谈判的一些条件,还有一些报道称刘鹤副总理近期将访美,您是否能确认这一消息?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称:11月1日中美两国元首通话后,双方经贸领域高层接触已经恢复,同时,工作团队正在保持密切接触,以认真落实两国元首通话达成的共识。
高峰认为,“中美经贸关系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目前,中美两国相关企业均受到贸易摩擦不同程度的影响,双方企业也都在采取可能的应对措施。
日媒称,从中国向美国运输货物的集装箱船的运输量罕见大幅增加。美国调查机构Descartes Datamyne于11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海上集装箱运输量达到101.4308万个(换算为20英尺集装箱),比上年同月增长13.9%,单月创出历史最多。
中美面临新的“共同的敌人”:全球经济集体减速!
全球经济增速低迷,前四大经济体中已有三家开始放慢脚步,而看似不受影响的美国,前景似乎也并不明朗。
经济数据显示,全球几大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都呈现放缓趋势,除德国、日本、中国外,就连近期看起来增长势头十分强劲的美国经济,也处于随时可能有危机降临的状态中。
上周,前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称全球很多大型经济体增长正在减速,后有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全球经济存在放缓迹象令人担忧。当权威都公开为此发声,经济增长减速已经是市场所不能忽略的事实。
本周三发布的德国和日本经济数据显示,两国的经济产出均在第三季度收缩。
其中,身为欧洲世界“领头羊”的德国,经济数据在三季度出现了2015年来的首次萎缩,GDP环比增长为负值,低于预期。
德国的经济失速无疑为正在英国脱欧与意大利预算案中不断拉扯的欧洲又泼上了当头一盆冷水。尽管德国联邦经济部长阿尔特迈表示疲软的数据来源于三季度汽车行业产量的短暂下滑,但正在趋于疲弱的出口数据和政府“亲手”下调的经济预测却给阿尔特迈的解释添上了一丝“强行挽尊”的意味。
另外一边,日本内阁府公布的三季度GDP数据显示,日本GDP季环比和年化季环比初值均较前值大幅下降,同样录得罕见负值。
三季度日本GDP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国际贸易的紧张局势导致的出口大幅下滑。
外有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内有各自的客观原因,毋庸置疑的是,德国和日本两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放缓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复苏也在放慢脚步。
与此同时,日前公布的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及社融数据均疲软,其中零售增速意外放缓,社融数据则远逊预期。数据反映国内各类消费增速全线放缓,人民币贷款环比增速也遭“腰斩”,居民缺乏购房动力,同时企业融资意愿也并不强烈。
至此,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进入了增长逐渐放缓的调整期。
美国未必能“独善其身”
当德、日、中三国的经济数据出现下滑时,美国经济却呈现完全不一样的风景——三季度GDP增长率3.5%。
之所以美国经济增长在这轮放缓中显得尤为突出,据华尔街日报分析,是由于美国的出口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左右,同时强劲的内需带动消费上升。相比之下,以出口为主的德国、中国等国家在疲软的内外需中却出现增速放缓的现象。
然而,IMF在上周发布的中东及中亚地区经济展望报告中提醒市场,全球几大主要经济体的增长正在减速,并将美国明年的增长预期下调至2.5%,今年预期维持2.9%不变。
据华尔街日报,美国金融服务公司Ameriprise Financial首席市场策略师大卫·乔伊表示,虽然美国经济的表现依然优异,但有迹象显示全球经济的整体放缓也会对美国构成一定影响。
一方面,在经历三个季度的加息后,美联储仍然在给予市场强劲的加息预期,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将抑制经济的持续扩张。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加息进程中,对利率敏感的行业面临着一些压力。在过去的六个季度里,房地产建筑行业已经录得五个季度的收缩,同时,汽车行业的销售增速也在放缓。社会融资方面,华尔街见闻曾提到,虽然银行业将贷款条件放宽,但融资未见明显的增长迹象,甚至有所萎缩。
另一方面,由于特朗普关税政策以及贸易伙伴的反击,生产者的零部件成本上涨,美国仍存在高额的贸易逆差。
高盛从企业营收的角度分析认为,关税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薪酬水平提高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两者共同挤压企业利润,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同样得出了2019年美国经济将难以保持高速增长的结论。
尽管美国的国内需求依旧表现强劲,但逐渐提高的生产与经营成本,伴随特朗普政府减税增支带来的巨额财政赤字,为下一年度的继续扩张蒙上了阴影。
来自IMF的警告:小心,全球经济正在失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中东与中亚区域经济展望报告,警惕全球几大主要经济体增速都在放缓。叠加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可能“超预期收紧”,增加了全球风险偏好突然发生扭转的风险。观察可知,恐慌情绪已在风险资产中有所体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本周发布了中东与中亚区域经济展望报告,提醒市场警惕全球几大主要经济体增速都在放缓,叠加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可能“超预期收紧”,增加了全球风险偏好突然发生扭转的风险。
IMF格外提到了几大因素会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带来压力,包括美国利率走高、美元走强、金融市场波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等。
报告指出,IMF对2018和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稳定在2017年的水平3.7%。负责撰写该份报告的地区主管Jihad Azour则对媒体表示,全球还是处于一个高水平的增长阶段,但增速“正在触顶”,而且一系列主要经济体的增长前景都在放缓,金融状况收紧或令风险偏好突然逆转。
报告认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实际GDP增速在2018年不变为2.9%,但对2019年的增速预期下修至2.5%,主要由于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措施产生负面影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前景也在走弱,一些大型EM经济体增速被下修,原因包括:国家内部问题、金融状况趋紧、地缘政治紧张和油价走高等。IMF对中国2018年的GDP增速为6.6%,略小于去年的6.9%。
同时,报告也大幅下调了2019年欧元区的实际GDP增速至1.9%,2018年的预期为2.9%。即将在明年3月29日脱离欧盟的英国增速也会放缓,理由是2018年初产生了一些意外令经济活动被压抑,这种影响将延续到2019年。
工程机械“拉响宏观警报”:卡特彼勒遭遇两年来最差业绩
10月,卡特彼勒全球销售增速较年初增速“腰斩”,至去年9月以来最低水平,北美和亚太这两个重要市场增速显著放慢。作为全球经济晴雨表,这预示着全球经济前景黯淡。
被很多人视为全球经济晴雨表的卡特彼勒销售业绩正在拉响警报。
10月,卡特彼勒全球销售增速较年初增速“腰斩”,从2月的36%高点放缓至18%,创出去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卡特彼勒的两大主要市场销售增速均出现显著放缓态势。其在北美市场的三个月期滚动销售增加21%,较9月的28%明显放慢,为5月以来最低增速。
表现更糟糕的市场是亚太地区,卡特彼勒在该市场的销售大幅放缓至20%,创出2016年12月以来最慢增速,而年初销售增速还高达51%。
卡特彼勒股价大跌就像煤矿中的金丝雀,提醒着投资者周期性衰退即将到来的危险。
接近年关,这种恐慌情绪已经在风险资产中有所体现。
10月以来,油价与股市一起深跌,MSCI ACWI全球指数在10月跌超7%,创2012年以来最差单月表现。油价在六周内双双跌入熊市,美油WTI创下破纪录的连跌周期,快速下行是因为多家权威机构警告全球原油需求降幅会超预期,令市场对油市基本面的判断和情绪骤然扭转。
以上内容为转载内容,用于投资者教育非商业用途,图片或文字与本公司立场无关,如认为涉及内容侵权,请联系本公司进行删除。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