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财经研报】最近,有关民营的话题热度挺高。
我想,关于民营经济的在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的定位和地位,已经不用争辩与探讨。
因为,国家领导人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已经“一锤定音”。
但是,看到银保监会的“一把手”表示“争取三年后实现银行贷款一半给民企”的时候,我还是感到诧异的。
我觉得,首先有个问题要搞清楚,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到底恶化到什么程度?
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经济腾飞的四十年。但是,就像一年有四季一样,经济周期理论告诉我们,经济也有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在复苏和繁荣的时候,大家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少数人吃肉,多数人还能喝口汤,问题还不大。至于衰退,咱们一般不怎么提,而是说经济下行。
现在,在宏观层面,经济下行压力大,外部经贸环境不稳定,扩大内需遇上“消费结构性升级”,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增量蛋糕”没有以前那么大了。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了,而且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那块蛋糕只能大不能小,于是问题就暴露了。
在我看来,如果不考虑外企之流,那么分蛋糕的人,可以分成四类。
一类是政府。规则制定者,通过分享经济蛋糕来支付国家治理所支出的成本。
第二类是国企。理直气壮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在这个基调之下,国企蛋糕可以小吗?有一顶帽子叫做国有资产流失,有人想要这个帽子吗?
第三类是民企。从船小好调头,到大而不能倒,民营企业创造了中国经济史上的奇迹。民营经济和民企壮大之后,必然也会要求话语权,并保障自己的蛋糕不会缩小。
第四类是个人。这一类也分三六九等,但总体而言基数大,所以每个人分到的蛋糕就不大了。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35元,同比增长8.75%。虽然跑赢GDP增速,但把这个数据除以9之后,每个月可支配收入也就2000元多一点。
反正,情况就是这样,没人有愿意看到属于自己的蛋糕一直会缩小。过去四十年,财富分配的问题被高速发展所掩盖, 现在经济增速换挡,比以前慢一些,新增的蛋糕少了,大家只能在存量的蛋糕里面“抢食”了。
政府、国企、民企和居民,每年都喊“今年是最困难的一年”,本质上还是发展和分配的问题。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在存量蛋糕里,政府部门愿意向企业部门让渡一些“红利”,包括各种减税降费、降低行政成本等等——以期稳定就业。而居民部门因为之前的楼市去库存,背负较多债务,对消费形成挤压,所以也获得了减税的红利——以期提振消费。
那么,现在民营企业的困难,说白了就是,抢蛋糕失败了。为何会如此?
从外因来看,主要是上面说的宏观环境、经济周期的变化。包括在融资方面遭遇的不公平对待。
有关民企的融资,这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即使在“大水漫灌”式的年代,融资难、融资贵,也是正常的现象。只不过那个年代,大家手里都不差钱,银行不给民企贷款,咱们还能找信托、找资管,还能发债券、发股票。现在金融去杠杆了,大家日子过得都是紧巴巴的,再想找钱,难度就更大了。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即使面临诸多困难,依然有民营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马云之前说过一句话:中国不是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你的实体不行了。
我这里套用一下,不是民营经济不行了,而是你的民企不行了。
我们打小就学习唯物主义辩证法,知道内因才是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民营企业不行了,和很多企业家决策失误脱不了干系。
在大水漫灌的时候,脑子一热,举债杀进产能过剩行业。本以为扩张能够抢到更多蛋糕,结果盲目扩张遇到经济下行,产品出来了,销路没有了。还有一笔屁股债要还。
有一些人,一心想赚快钱,圈到钱之后,去玩金融,这叫脱实向虚。比如说股权质押,在股权质押刚刚兴起的时候,有些上市公司老板拿到钱之后就去炒股了。还有人把股权质押当做快速减持的通道。当股权质押风险暴露时候,股价下跌。二级市场上的股民为企业家加杠杆买单。
还有一种搞创新的。创新这个事情,本来风险就很大,打着高科技旗号的企业在成长中夭折是很正常的现象。用PPT造车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
总之,大环境便是如此,各有各的难处。迎难而上,才是英雄本色。民企现在是不好过,可是再往前倒个三五年,那时候的煤炭、钢铁和有色等行业国有企业,日子一样不好过。好在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帮它们“续命”。
其实,除了融资难和融资贵之外,民营企业遇到的大多数困难,国企和外企也会遇到。毕竟,市场化喊了那么多年了,大多数行业里的竞争格局十分明显。一碗水端平也许很难做到,但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言。
市场经济搞了那么多年了,市场化已经深入人心。
所以,当监管层提出民企贷款“一二五”目标后,银行股直接被吓得趴下了。
当时,监管层领导表示,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三年后一半的银行新增贷款给民企,这要求银行对民企发展前景和偿债能力的判断必须做到精准。而那时,中国的民企中能不能涌现出一批前途较为明朗的企业,让银行放心大胆地提供资金支持?
银行为什么不愿意给民企贷款,还不是因为民企贷款的风险通常比其他类贷款的风险高吗?
银行也是企业,也要盈利,也要对股东负责,在放贷的时候考虑风险和坏账的可能。民企贷款的不良率通常高于行业平均不良率,过度强调加大对民企的贷款支持,会给未来银行的资产质量埋下隐患。
现在五大银行还是国资控股,如果最后形成坏账,等于是民营企业经营不善,却让全民来买单,这科学吗?
如果“一二五”目标一旦变成对银行的考核指标,将扭曲银行的商业放贷行为,由于民企贷款的不良率通常高于行业平均不良率,过度强调加大对民企的贷款支持,会给未来银行的资产质量埋下隐患。
所以这个消息一出,银行股直接跪了。好在11月12日,我们又到了媒体开始报道,民企贷款“一二五”目标非硬性考核指标。于是,接下来几天,美股跌个稀里哗啦,A股反而挺住了。
民企当然要支持,但也不能无条件、无差别的支持。
既然经济有周期,那么企业也有周期,发展、成长、成熟、衰退,谁能逃过?该倒闭就倒闭,该破产就破产,这才是市场化啊。
该救的救,不该救的千万别救。但是谁该救,谁不该救,又是谁来评判,谁说了算,这会不会有新的利益输送?
2015年股市剧烈波动的时候,“救市”资金帮徐翔赚钱的故事,还是不应该忘记。
像贾跃亭这样的企业家搞出来的烂摊子,又该如何救?
我想,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市场先生”知道。因为,有形之手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不出事的时候,民企对政府说,你别管我,别当我财路!
出了事的时候,民企对政府说,你之前为啥不管我?
这合理吗?这些抢蛋糕失败、希望政府救助的民营企业,何尝不是“中国式巨婴”?
最近新京报采访了曹德旺,提了一个问题:对处于困境中的民营企业,你有什么建议?
曹先生说:要自己救自己。要意识到,中国的企业家是中国精英人群的一分子,而在这1亿多的精英人群后面是12亿打工的人。如果要求国家来救这部分精英人群,谁来救精英人群后面十多亿人?
以上内容为转载内容,用于投资者教育非商业用途,图片或文字与本公司立场无关,如认为涉及内容侵权,请联系本公司进行删除。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