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财经研报】券商研究报告汗牛充栋,其实真正有价值的凤毛麟角。大家已经习惯了宏观谈估值,策略谈风格,行业谈景气,个股谈评级。
今天博览研究员来谈一下如何识别一篇宏观策略研究报告的价值。我不惟名气、不惟标题、不惟专业,只惟实用。
事实上我觉得在首席经济学家座谈会后,包括高善文与李迅雷的言论都是不足以采信的,因为屁股决定脑袋,坐在了“讲政治”的位子上,即使观点是对的,可信度也要打一下折扣。
粗略算了下,现在知名度较大的券商包括中信证券、安信证券、中泰证券、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天风证券等的首席经济学家都对A股发表了较为乐观的看法,包括一些曾经看得较空的首席都开始转向乐观。
目前市面上的宏观策略报告基本上是这三套路:讲周期、讲风格、讲中美。
我认为,一份有营养的宏观策略报告,绝对不是在名气和气场上震慑你,说现在就是“什么底”。而是先明确给出判断,然后有理有据、抽丝剥茧,层层递进逻辑推理让你信服。
股市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大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大跌。更何况依据宏观来指导策略本来反射弧就比较长,因此,并不适宜中短期分析。那些动辄喊大底、喊中级反弹、喊估值修复、喊风格切换的人,一定不是在用宏观的视角去科学地指导策略。
宏观策略一定是基于经济基本面出发,辅之以政策对冲分析,用长周期战略视角来审视股市大趋势的。
比如某知名券商的最新宏观策略报告提出:A股在2019年将迎来未来3~5年复兴牛的起点;在盈利、政策和流动性影响下,预计大盘Q1盘整,Q2开始逐渐进入盈利和估值修复共振的上行阶段;
它的支撑逻辑是:
一是,中美周期关联弱化,倒逼政策调整。
二是,政策风格大切换,重点从规范存量到培育增量。
三是,预计2019年经济在Q2~Q3见底回升,开启新周期。
有没有觉得很LOW?这典型的是用铁杵当绣花针绣花呢!先不说股市和宏观经济并无直接对应性,就算是有关联,怎么就能够断定股市会先于经济触底见底,甚至还精确到某个季度呢?
宏观策略最忌讳的是拿自己预测的经济增长趋势图,去比划股市趋势。本身你所预测的宏观经济走势就可能是错误的,再拿一个错误度极高的尺子去量度股市,那岂不是把错误放大了无数倍?
另外,中美政策周期是分是合,也是一个阶段性的判断,没准过几天中美贸易战又打起来了,不能用短期静止的结论去定性长期方向,这比用误差预测误差还要可怕。
再就是,用政策套用风格,政策规范存量到培育增量,和股市风格有啥关系?你说现在政策重视民企,然后行情风格向中小盘偏移还说的过去,你把政策从存量到增量的方向去套用所谓风格切换实在是在闹大笑话。风格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金选择的问题,如果场内资金充裕,就会大小票一起涨,如果行情惨淡、资金匮乏,自然是风格在大小票之间来回切换,和所谓的改革是增量还是存量有啥关系?
在我看来,最务实的宏观策略研究,应该是在重大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对其影响经济和股市做出最恰当的定性。
比如,10月14日,刘士余主席提出“春天已不远”的时候,最应该第一时间告诉投资者,监管政策恐怕要转松,对行情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11月1日,习总书记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并严厉讲话的时候,应该第一时间指出,这绝对是历史罕见的“政策大底”。
而博览财经在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堪称业内典范!比如这次都在第一时间提醒政策风向的转变,以及政策底与市场底“双底确立”的判断,都是行内首位。
在重要的时间发出明确的判断,才是宏观策略最需要最有价值的地方,而不是看你的逻辑有多么周密,论述有多么详尽。错过了重要判断的窗口,花再多的气力去摆弄自己的逻辑,都不过是卖弄风骚罢了!
在我看来,及时性反应与判断一定是大于完美的逻辑与推理的,因为即使逻辑再完美也不过是事后判断,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而言,实用价值几乎为零。
现在谈“复兴牛”还有些早,我觉得应该先是“信心牛”,修复市场信心和估值,先把基础打牢,再谈去飞的问题,预计这个“信心”会持续一年左右,然后等经济信心起来,才会真正走向所谓“复兴牛”。“复兴牛”这个提法有点大,先度过眼前的难关再说!
一点个人看法,欢迎指正!
以上内容为转载内容,用于投资者教育非商业用途,图片或文字与本公司立场无关,如认为涉及内容侵权,请联系本公司进行删除。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