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财经研报】基本上每一个家庭都离不开这几个子,而且各种恩怨情仇都是围绕这些展开,下关个体,上关国家!
经济支柱、消费升级、财富支配、人口红利,分别是房子、车子、票子与孩子所承载的标签。把它们连接起来,其实就是对宏观大势的一个基本判断:建筑周期已告别黄金时代,步入下行通道,汽车销售遭遇拐点是消费升级边际效应的一个转折,货币超发却吹不起通货膨胀,低利率下的财富保值纯属鸡肋,“刘易斯拐点”出现后,即使放开生育政策也难以刺激新生人口的增长,中国正在步入老龄社会。
本质上而言,孩子才是掌控经济大势的枢纽,包括人口红利和技术创新红利。我认为,中国经济要想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最大的潜力是投资孩子的智力,或者说人的智力。这甚至需要几代人去矫正目前通用的价值导向。
房子最闹心
中国房地产的时代红利基本上到头了!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仍然保持绝对量极高的刚需,但增量必然是在萎缩的,特别是投机房子的利润在压缩,并不能再靠炒房子暴富了。中国的房地产将“去泡沫化”,回归理性和常态。
车子最糟心
今年车市很重要的一个变化是,产销双降,一改往年火爆的势头。这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与中产阶层财富增长放缓甚至缩水有很大的关联。由于车子的价格需求弹性较高,属于可选消费,在经济总体需求趋冷的背景下,车市转冷也是必然的。而且从汽车的保值属性最低,现在都在谈消费降级,自然买车是消费中最优先被推迟的选项。
票子最烫手
最根本的原因是两个数据的统计口径并不一样,特别是我们看到的CPI并不是实际的CPI,而是以食品数据为主的CPI,包括房价、非必需品消费价格变动其实都不在核心CPI之列。某种程度上,政府只要控制了猪价、蛋价、菜价就稳住了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和货币发行量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通货膨胀本质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个经典论断在中国并不是那么适用。除了政府对通胀的掌控能力比较强,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并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基准利率,这使得从货币发行到需求端价格的传导通道并不通畅,因为即使货币发行再多,对于底层消费者而言,该买菜还是要买菜,基本的吃穿住行对不货币发行量并不敏感。
如果用美国的通胀指标来度量中国的通胀,相信会看到令人惊讶的结果。
中国不仅从货币端到消费端的传导机制没有打通,而且货币本身的拍派生机制也并不是那么有效率,比如货币超发后大量的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并未流向实体经济,那么货币乘数就不会那么高,因为没有到企业端信贷重新变成存款,那货币乘数就不会快速上升,这也说明货币使用的效率不高。
中国的通胀更多和供给端相关,而不是和需求端,而供给端更多是通过增加产品供给或收储等行政手段来实现。
所以,你看到的CPI或许并不是真实的CPI。所以票子放到手里是最不保值的。
孩子最重要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家长的希望,每个孩子都是潜力股。
我觉得一个国家幸福度提升的最主要指标,就是老百姓敢生孩子、养得起孩子!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切,会温暖每个家长的心!
其实,所有房子、车子、票子,不过都是为了孩子!
大道理就不讲了!
完!
以上内容为转载内容,用于投资者教育非商业用途,图片或文字与本公司立场无关,如认为涉及内容侵权,请联系本公司进行删除。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